一个多月前,抗肿瘤新药“达伯舒”在国内上市,这是国内首批自主研发的免疫治疗抗肿瘤药物之一,价格仅为同等规格进口产品的40%左右。国际相关专家认为,“达伯舒”为肿瘤患者提供了创新且高效的治疗模式。
为了研发这款新药,成立于2011年的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苦干了整整7年。“我*初的梦想就是创办一家国际高端生物药公司,开发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创始人俞德超说,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给了他圆梦的机会。
如今的园区正在成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创业基地和技术创新中心。从2016年开始,园区连续3年获得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排名第 一名,跻身世界高科技园区行列。今年是中国新加坡合作园区建设25周年。从昔日“一片白地”到今日“创新高地”,园区25年的探索与实践,给人启迪。这既是规划蓝图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成果。
25年的发展,离不开苏州改革开放“三大法宝”之一的“园区经验”——借鉴、创新、圆融、共赢。更离不开这片热土上形成的“园区精神”——改革创新、开放包容、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下好学习借鉴的“改革棋”
东方之门“穿”上了色彩绚丽的“花秋裤”,文化艺术中心成了璀璨夺目的夜明珠,金鸡湖两岸流光溢彩美轮美奂……这两天,一组园区的夜景美图在苏州人的朋友圈刷屏。
1994年2月26日,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园区呱呱坠地。25年前,苏州人压根儿想不到新加坡人会“相中”这块烂水地——湖多水密,地势低洼,“十年九涝,划船扬不了帆,走路五分钟就要拐弯”,开发投入成本太大。
轰轰烈烈的建设就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拉开大幕。
按照新加坡的要求,中期合作开发70平方公里,在正式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之前,必须将设施一步到位建设好,并要求地下设施“百年不落后”。这让习惯于“边规划、边建设”的中国人很难理解。
更让人诧异的是,新加坡提出,要让园区达到百年不遇洪涝的防淹能力。按此要求,要把整个70平方公里的园区填起70厘米高,当时填一方土的价格是64元,70平方公里就需30多亿元。
园区人这才开始理解“为什么这么做”——一步到位后,避免了重复建设带来的成本成倍增加和效益降低的恶性循环。
地面工程和招商引资还未见影子,新加坡方面就要求先建一个投资数亿元的污水处理厂,并要求园区70平方公里内的污水实现自流通畅。如今,25年的发展验证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规划效益,这成为园区的重要经验。
一位参与筹备的人员介绍,在移植新加坡“软件”的过程中,东西方文化、法律、管理体制上的问题与矛盾,几乎无处不在。如何处理和协调这些问题,考验着园区人的能力和思想解放程度。
25年来,园区从借鉴运用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出发,利用“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政策优势,凭着一股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闯劲,演绎出一部改革开放的“史诗大片”。
打好亲商服务的“创新牌”
园区一直流传着三星“苏州缘”的故事。当初园区去韩国招商,三星公司负责人皱着眉头说,“光审批就要几年,我们耽误不了那么长时间”。负责招商的同志拍着胸脯保证“半个月内把项目手续办下来”。
果不其然,招商同志离开韩国六七天,三星公司就得知项目批准的消息。从此他们相信园区不会有“官僚主义”。
作为一家落户园区的外企,三星由*初的1.4亿美元不断追加投资,目前已在园区设立14个项目,总投资超过54亿美元。
“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简简单单8个字,道出了企业对园区政府的感受。对于这一点,飞依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创始人田园感触颇深。
当初,飞依诺首超声产品研发成功,田园跑了一圈市场,却发现难以跟医院建立渠道。公司一筹莫展之际,园区举办“对接会”,把苏州几家三甲医院的负责人请到现场,与辖区企业面对面,共同商讨相关事宜。
难题就此解决。在园区的精心培育下,飞依诺目前已成长为国内彩超行业的领军企业,相关探头技术稳居全球第 一,产品远销海外。
25年来,园区共制定接轨国际通行规则、符合中国国情和园区实际的规章制度110项,为园区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框架基础。2015年9月,国家第二次发文,批准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园区再次扛起改革探路先锋的重任。园区推进了130项重点改革任务,其中,国家先行先试任务24项,目前已有19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部分经验在省市不同层面推广。
从诞生之日起,园区就率先将国外“一站式”服务理念引入国内,这种便捷的办事方式,后来也被很多地方推广采纳。多年来,园区坚持深化行政审批改革:2002年,园区开创了国内“授权审批”先河;2015年,组建行政审批局,将16枚审批印章精简为1枚;2018年,园区探索推进“不见面审批”……
“树立亲商理念,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凝结了园区学习新加坡经验的重要成果和精髓,也是园区能经受住经济全球化汹涌浪潮种种考验的立身法宝。”园区管委会主任丁立新认为,亲商理念的背后,是园区在借鉴、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让这些“舶来”的经验既“接地气”,又能与国际接轨。
走好圆融共赢的“开放路”
今年是飞利浦医疗(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桑迪普来到园区的第5个年头,他想在这里定居下来。因工作原因,他去过全球很多地方,但对于风光秀美的园区,他情有独钟。
如今,越来越多像桑迪普这样的海外人才选择“扎根”园区。而园区把人才作为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深化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园区去年新入选国家 级重点人才工程计划的有9人,其中创业类4人,占全国的12%,国家 级重点人才工程计划累计达158人。
2002年,园区在独墅湖畔拿出10平方公里的土地,先后引进了29所中外知名高校,集聚“国字号”科研院所近20家,被称作“世界名校区”。
8年后,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落户”园区,这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在海外设立的研究院。
去年年底,累计孵化54家高科技企业,助力3家企业获得了千万元级别融资。
如今,全球创新发展资源正向这片热土加速集聚。2017年1月,哈佛大学韦茨创新中心落户园区,瞄准生命科学、精准治疗以及大健康领域的相关项目;2018年11月,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在园区正式启用,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
除了“学习借鉴”,园区也在“输出品牌”。从2006年起,“园区经验”开始走出去:国内有苏宿工业园、新疆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宁夏银川苏银产业园等,海外有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中国-印尼“一带一路”科技产业园等。“园区经验”正在海内外遍地开花。
“25年发展,园区实现了从‘学习借鉴’到‘品牌输出’的历史跨越,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根本转变,实现了从‘园区制造’向‘园区创造’的关键转型,更实现了从‘先行先试’到‘示范引领’的重大变革,园区精神正在指引园区人努力为全国开发区转型升级提供更多创新性探索和引领性经验。”苏州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说。 来源:工业网